40岁的王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患有尿失禁有四五年了,每当咳嗽、爬楼梯、跑步时,常常会有漏尿的情况,出门在外非常尴尬,经检查原来是盆底功能障碍。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已育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接近40%,其中,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
西安安琪儿妇产医院妇科主任表示:女性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造成损伤。怀孕时盆底会变得松弛,随着胎儿的慢慢长大,胎位下移,盆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分娩时,会出现部分韧带断裂松弛,盆底弹性变差,无法将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比如尿失禁、阴道壁膨出、脏器脱垂等。不过,出现盆底松弛,真正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可能要到中老年后才反映出来,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骨盆底肌群松弛后,对子宫、阴道、膀胱、直肠的支撑能力降低,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漏尿、松弛等问题出现。
你可能不知道,盆底肌还有个名字叫“吊网”。Why?
因为它紧紧吊住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器官,固定其正常位置,并具有多项生理功能: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等。一旦盆底肌肉及神经遭到损伤,会给女性带来一系列的烦恼,比如阴道松弛、夫妻生活欠佳、小腹坠胀感及便秘、尿频、漏尿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网”住了女性的健康与“性”福。
资料显示,我国已婚已育女性中,30%-40%的产妇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在大笑、咳嗽、打喷嚏、快跑的时候,遭遇“漏尿”尴尬。
安琪儿妇科主任解释:不少新妈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是顺产才会引发产道松弛,才需要盆底康复。其实,整个孕期都是依靠盆底肌来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儿以及腹腔、盆腔脏器的压力。盆底肌肉便在持续受压中逐渐松弛,这种现象在未分娩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不可避免地对女性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盆底肌损伤还会发生以下症状:
数据调查女性:22-55岁,阴道松弛及尿失禁的女性占了很大比例。
盆底康复的认识误区
误区1:产后身材恢复更重要,忽视了盆底康复
专家答:许多产妇产后把注意力放到恢复身材上,而忽视了盆底康复。先腹部塑形往往更加重了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耽误了治疗,因此,应当先盆底康复,再来重视身材的恢复。
误区二:盆底康复不重要,症状重时才就诊
专家答:许多女性对盆底功能障碍不了解,把许多问题都归咎于没有坐好月子,出现了问题也“搁置不理”,殊不知这样会错过盆底修复的最佳时期。大部分产妇都患有盆底障碍性疾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误区三:只有顺产才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专家答:顺产女性,大多有产道扩张、肌纤维变形、张力减退、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等盆底肌肉松懈问题。而剖腹产女性同样经过妊娠的过程以及手术时腹直肌的分离。研究表明,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者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者发病率同样高,所以,剖腹产仍不能避免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误区四:已出现盆底功能障碍难以恢复
专家答: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并不复杂,而且治疗效果很好。盆底功能障碍的轻度病人只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回家做盆底肌肉的锻炼。而中重度的病人可以在医院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的治疗。以尿失禁为例,65%的人能有效治愈,95%以上的人能缓解。医院还会针对不同病人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最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法。
误区五:还打算继续生宝宝就不需要进行盆底康复
专家答: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盆底肌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严重受损的还会导致尿失禁,子宫、直肠、膀胱的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而再次妊娠,又会使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加重,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醒准备继续怀小孩的女性,一定事先做好盆底功能评估和修复。此外,已育和30岁以上女性都应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其中,提肛运动是盆底肌康复的最基本方式。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重在预防
安琪儿妇科主任表示: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和激光治疗。这些国家产后的妈妈都要做盆底康复训练,如果没有做这个训练到了老年后患盆腔脏器脱垂,医保是不予报销的。但在我国,近些年才开始重视盆底的康复,对产后42天的女性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减少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盆底康复理想时机?
产后42天——产后1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
盆底康复系统
目前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治疗,也有手术治疗,但是最为推崇的是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安琪儿引进盆底康复系统,根据肌肉的疲劳受损程度,经过检测后给予每个患者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该系统利用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及场景训练,让患者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地完成治疗,在疗程后自行在家每天用康复器锻炼,维持和巩固治疗的成果。